離職的理由中,讓我有感觸的是「我覺得在其它地方比較能夠學到東西」這句話,想起在入社會之前,師長會這樣勤學生不要想著一入社會就到多大多有名的公司任職,可以拿到多高薪多有地方職位。要由基層開始作起,要多學習,不要在意一開始在不起眼的小公司,學了幾年有能力經驗,才有資格去追求理想的工作。
當年聽起來覺得很合理,不過現在以管理層級的角度看,卻覺這句話的味道怪怪的。感覺讓一些人認為只要到小公司「過個水混混年資」或是「學習進大公司需要的技能」後就可以離開,使得這類人對於公司並沒有向心力,只是完成交辦的工作其它的都工作,但是人力的流動和投入的訓練成本,卻讓公司很傷很傷。
讓我感觸較深的原因,就在於我是那個訓練人員。花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去思考如何協助學習,也用心規劃給予的工作和考慮能否得到成訧感。而自己手邊的工作,不是往後排就是在其它人下班之後完成。而得到的回報,就是一切打水漂,讓人感覺不怎麼舒服。
不過總歸是讓我慢慢能修改未來找人時的標準,不會再心軟讓「只想學習」的人進來…
公司不是學校,學校還是收錢讓人來學習,學習的好壞並不在保證之中。但是公司則是花錢請人,學不好或是花下的訓練時間通通都是成本。撰寫程式的部門本來就不是一個能夠在帳面上看到業績的地方,如果員工中有太大比例是沒有產能,實際上對於整個公司而言和所有員工來說,都不是一件好事。
本來是想給予人一個好的學習環境,使之能夠循序學習到撰寫程式的重點觀念,但是看到只是抄抄其它人的程式修修改改而不求甚解,只想減少自己的工作量好去作其它的事情。那個時間點,就應該體認這個人是「不能訓練」,早早放棄也許是一件好事情。因為留久了只是增加成本罷了,這種人是無法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程式工程師,至少在這種態度沒改變之前是不可能的。
其實學習是需要有實際的情境,現實的問題和時間壓力,往往是促進學習和深入了解的動力。能夠在壓力下克服問題,就是撰碼員和工程師的分界。沒有主動學習和創造解決方式的人,終究只能在別人既有的程式碼之下生活,無法超脫作出與眾不同的軟體,當然也無法負責一個專案。
就生涯而言,除非有機運或是打算哪一年轉換到其它行業,否則只能靠別人範例寫程式的人,早晚都會被其它更年輕的人取代,因為這種人很容易訓練,三五個月的「程式養成班」就是在作這種訓練。如果沒有突出的能力,在薪水的考量下,很容易就被換掉。因為沒有發揮出優於他人的價值。
所以人的離開,讓我覺得不可惜的地方,在於少了一個讓人思考到頭痛的「待訓練人員」。少了未來許多無形的成本,雖然如果他事先和我討論,會跟他說明這些道理。只是離職這回事,當然不會向我說。既然沒有機會說明,那就期望他的「下一個工作會更好」,也希望「能找到有正確觀念」的同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