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驚不在於發現自己作事情多有效率,那些在清單上的項目,其實都不怎麼大。而是吃驚於能夠全部在一小時內完成的 4, 5 項工作,居然沒有辦法被平攤在一星期中完成。更令人在意的是,這種事情發生了不只一次,想起花了個把個月才學起 GitHub 如何貢獻專案,在一個下午完成了第一次送交,但又拖了許久遲遲沒有開始其它的貢獻。
我是一個很會拖時間的人嗎?我這麼問自己,想探究倒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「小事」被一拖再拖。完成待辦事項後,藉著休息片刻的時候作了一下反省。
不想離開舒適圈?
許多書中提到舒適圈,說人會喜歡待在自己習慣的地方,作熟悉的事情讓自己安心。對於「出去冒險」會有本能的排斥。所以,拖延是因為不想離開舒適圈嗎?我想可能不是,因為不管是看著沒啥意義的網路文章、一面揉眼睛一面打電動。對我而言都不是很舒服的事情。回想當時的情境,就是單純的不想去面對。找點事情讓自己「沒有時間」、「很累」,得到一個說服自己不去作的理由。
只要一開始,不管是心理還是身體都會出現排斥的現象,像是注意力不能集中,狂打哈欠流眼淚都會發生。讓本來立志要作,信心滿滿要開始進行的事情,突然之間變成了一種折磨。我想除了舒適圈這個原因,應該還有其它更深層的理由。
小時被騙多了,相信事情只會越作越多
突然想起前些日子,在家中看到有長輩在帶小朋友學習,那是一張接著一張習題的寫,嘴上說著「今天作完這幾張後就可以了」,相信而也在時間內完成的結果,並不是什麼鼓勵,而是習題作錯的責難,以及「現在還剩下一些時間,那你也作作另外這張習題吧!」的回應。和我自己小時候的經驗,真的好像好像。
早就不再能相信大人們說的「作完這些就好」,事情永遠作不完,大人們永遠不會給你好好休息的空間。既然事情永遠作不完,那麼幹嘛去追求效率,追求完成的量呢?就能拖就拖,以最低可容忍的速度進行就好。沒有所謂「作完習題的獎勵」那就作慢一點,在作習題中間多少放一下空,讓自己別那麼累。或是作出很累很累的樣子,這樣也許大人們能夠早一點放過我。
我認為這個「深刻的經驗」,也持續影響著現在的我。
因為不相信別人的時間安排,連帶也不相信自己
長大了,遇到了「安排」的事情,又開始陷入了「這事情會不會又作不完」的疑慮,也出現了「能不能晚一點再作」的念頭。怕事情一開了頭又收不了尾。從前不相信大人,現在自己也變成了「大人」,或多或少的也變得不那麼敢相信自己。
漸漸的,連個爬起作個五分鐘的事情,也要拖上許久許久。像是明明身上癢得的難受,還是賴在床上不想去洗澡。要是能夠讓自己甘願一些地去洗了澡,不是能夠得到很理想的睡眠品質嗎?許多事情在拖了許久才完成時,常常會讓人有類似這種的念頭。
重建信心,確實執行
是該試著的重新建立對大人(自己)的信心了,確實的定義每件事情要花費的時間與目標,果斷的開始與中途停止,應該可以讓自己能更甘願地去作每一件排定好的工作,讓生活更有效率一些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